评论|到市场中去,为中国经济向好贡献“中核力量”

发布时间:2024-01-20 信息来源:

 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,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.2%。这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“经济回升向好、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”的判断高度一致。中核集团的发展与国家同频共振,过去一年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,新年伊始也迎来“开门红”的氛围。参加中核集团2024年第一次市场开发工作会时,笔者就能非常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。

  回顾2023,“跑市场、落项目、签订单”的可喜成果很多:2023年中核集团实现6台核电机组获得核准,中核集团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达到4381.7万千瓦,较2020年增长61%;全年累计获取风光项目指标3171万千瓦,新签抽水蓄能项目4个;新型放射治疗产品TOMO-C填补国内空白,原子能院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通过验收技术测试……

  再把目光拉向“两核”重组以来,新时代新中核发展上升的曲线更加清晰可见。“老牌”产业板块中核铀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现如今,以天然铀供应商和以铀为本的科技型矿业公司为自身定位,中核铀业的营收结构已经“三足鼎立”“二分天下”,天然铀产业只占约一半,向市场要来的综合矿业和地矿延伸产业占到了另一半。

  无独有偶,2022年以来,新华发电谋划了“抽蓄+新能源”“水电+新能源”“电网+新能源”的产业布局,已经呈现出“运行一批、开工一批、储备一批、规划一批”的滚动发展态势,他们所提出的目标,就是“再造一个新华”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“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”,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上升”。在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面前,企业不仅要生存,还要发展,难不难?难!但是为什么中核集团各产业都能实现不同幅度的“逆势上扬”?建筑行业也“卷”起来了,但就在2023年,中国核建成为中核集团首个全年新签合同突破千亿元的单位。

  究其根本就要回到那句话:“坚定不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。”中核集团党组的这一决策部署与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、与党中央指明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。企业是经济实体,要生存要发展,增量从哪里来?当然是从市场来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说得非常明确:“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”“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”。对于中核集团来说,各个产业都是经济增长的引擎。引擎动力上去了,整个火车才能跑在快车道。

  面对市场,底线思维和防风险意识一定要有,勇气和决心也一定要有。到市场中去找到“另一半”,再造一个自己,体量翻上一番,又有什么不敢想?就是要增强信心和底气,就是要增强预期。预期有了,未来才会有。

  敢想敢干,还要善作善成。“另一半”怎么找?有一个东西被市场视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的底气——供应链。制造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,是中国产业体系的巨大优势,这个优势保证了中国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。类比来看,对于担当核工业“链长”的中核集团来说,全产业链就是最大的优势。依托各专业化公司及直属单位,中核集团总部带领18个区域市场开发部发挥“整体·协同”效应,充分共享资源与信息,一个产业的进入和发展,就有可能支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增长。全产业链协同的优势,将持续为核工业各产业发展提供保障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,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科技创新是核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最鲜明的属性。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瞄准市场的需求痛点,结合产业禀赋,用好科技创新、管理创新等多种创新驱动手段,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,这是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制胜的根本。

  到广阔的市场中去“破局”“开局”,一切大有可为。近看,中核集团担负央企使命,有责任有能力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贡献“中核力量”;远看,核工业发展“天花板”可以不断突破,“你们尽管想象”。(评论员 钟和平)